热门搜索:打折  购物  手表  iphone  苹果  攻略  DFS  Wifi   特价酒店
分享到:

粤语歌曲,奔跑的耳朵,从香港生发的聆听

一支支脍炙人口的粤语歌通过磁带、CD、VCD、DVD、数码媒介在神州大地上代代传扬,纷纷化作60后、70后、80后、90后们青春岁月的集体记忆,成为最鲜活、生动的时代标签。
2012-09-03 3hk香港自由行 南方都市报 阅读: [复制网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林子祥演唱会上,林子祥邀请来其刚出道时的合作伙伴与其合唱。

   

2011年秋,香港观塘一间音乐工作室内,黄耀明正与乐队一起排练歌曲。

  第玖拾玖期 从粤语歌曲看香港流行文化

  一支支脍炙人口的粤语歌通过磁带、CD、VCD、DVD、数码媒介在神州大地上代代传扬,纷纷化作60后、70后、80后、90后们青春岁月的集体记忆,成为最鲜活、生动的时代标签。它从一部部经典香港电影、电视剧中脱胎,从一个个明星偶像的口中振奋地唱响,励志的台词、动听的旋律,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经过岁月的冲涤,依然牢牢地拓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尽管粤语歌名字姓“粤”,但内涵则姓“港”。当初,怎能有人预料,一种用地域方言演唱的歌曲,竟然会产生如此之大的文化后劲,会成为香港流行文化中的独特标志之一?粤语歌的发展,与香港的现代发展史并驾齐驱。不同的音乐载体(磁带、CD、VCD、DVD)与不同的时间坐标相照应,如同棱镜般映衬着不同的历史时段。粤语歌,不仅仅是“广东话民谣”,不仅仅是音像市场中明码实价的娱乐商品,而是某一时期香港价值观、社会面貌、文化背景的间接映照,它披着“流行文化”的外壳,却无需用“文化遗产”这样沉重而生涩的名词来形容,它悄然活化为流行文化中自成一帜的人文因子,穿越了香港的前世,还在与香港的现代和未来同步生长。

  电影、电视催生港粤语歌流行

  “粤语歌”并不仅仅是简单区分“国语歌”的名词,眼光落到现今,它已经成长为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音乐门派,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母体之一。有人这样给“粤语流行歌曲”下定义,它一般是指流行于香港,用粤语(广东话)演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所以又叫广东歌。后来,粤语歌又被通俗地等同为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如今,只要一提“粤语歌”,人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即是那些由香港天王巨星演唱的、家喻户晓的经典流行曲目。

  有资料显示,1970年以前,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一说,直到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横空出世”。他所唱诵的歌曲,覆盖香港打工、小资、市井生活、男欢女爱、手足之情,其后蓬勃发展为某种具有特殊风格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20世纪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后来,美国流行音乐权威杂志《告示版》(B illb o a rd)上还出现了“C antopop”这个英文单词作为“粤语流行歌”的标准称谓。此后,香港乐坛不再唯国语歌、英文歌“马首是瞻”,开始倾向本土语言写成的歌曲。种种迹象表明,粤语歌的兴盛之日,终于来临。

  香港粤语歌曲流行推广的另一个“摇篮”,是影响力同样巨大的香港影视。回溯上世纪70年代末,那个粤语歌曲的“黄金时代”,罗文、甄妮、汪明荃、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林忆莲、谭咏麟等组成鼎盛的歌星阵容,把他们的代表作从万人空巷的舞台带到人们朝夕相见的广播、荧屏之中。而风靡一时的热门电视剧,则是把“粤语流行歌”推向家喻户晓的另一助力,很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由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的电视剧主题曲,至今仍被奉为粤语流行歌的经典作品。随后的90年代,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偶像明星使用“影视歌舞”等多种表现形式,把粤语歌推向巅峰,加之香港电影进一步国际化、世界化,粤语歌作为其中插曲亦借风起势,得到广泛传播。

  粤语歌作词艺术,是独具一格的港味文学修辞教科书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相信未做牺牲竟可先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其实你了不起,假使你永不说不能做到”、“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一首首历经岁月考验的经典曲目信手拈来,涵盖亲情、励志、江湖、爱国、为人处世等各个层面,如今仍在街头巷尾、K房D厅里嘹亮地唱响,那些朴实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词,又成了很多香港人所奉行的生活准则和金科玉律。(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而很多粤语歌的作词风格,又造就了一份份别致的文学修辞教科书。它将香港白话独特的字词结构与琅琅上口的旋律有机融合,营造出各种幽默、调侃、谐趣、讥诮等修辞效果。而这些修辞妙趣,恰恰是“四平八稳”的国语歌、英文歌所不能比拟的。

  早期粤语填词呈现鲜明的两派———一部分是“古墓派”,此派词人沿袭了粤剧中严谨的平仄规律,用书面语、文言文写词,注重押韵、诗律和工整对仗,这类“文雅风格”的代表作包括《天涯孤客》、《啼笑姻缘》与《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类就是以恶搞为主格调的“鬼马歌”,以地道的广东话口语填词,歌唱的内容就像一般对话一样通俗。因为它的内容幽默诙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经历和感受,折射热点或针砭时弊,所以得到草根阶层的共鸣,如《半斤八两》、《打雀英雄传》等。

  “为怕哥你变咗心,情人泪满襟。爱因早种偏葬恨海里,离合一切亦有缘份。”“六婶三太公,大众开台喇面似莲蓉,又放工打餐懵,围埋砌几圈论呀论英雄。”从《啼笑姻缘》、《打雀英雄传》港腔港调的作词风格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类“歌词”巧妙地糅合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既不失“古韵”的凄婉曲折,又包含市井生活的亲切性。过去粤语歌仅从“宏大叙事、国仇家恨、名著经典”领域选材的倾向开始淡化。而后,随着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填词人(如林夕、黄霑、郑国江、卢国沾等等),凭着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流行曲的歌词上,作出史无前例的创新:摒弃传统的“粤曲风格”,使粤语歌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更贴近社会热点,同时开拓新的创作疆域,不拘泥于情歌题材,扩大了“粤语流行曲”的内涵和外延,并使“流行歌词”由一种批量生产的“技术活儿”,升格到艺术人文层次。

  粤语歌是香港人在音乐领域中的独特方言

  事实上,其他方言语种也有自己的流行歌体系———闽南语、潮州语也不乏数首经典的励志好歌,但影响力似乎难以同粤语歌相提并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其他方言歌曲是“家乡”的,而粤语歌却是“亚太”乃至“世界”的。

  这正如香港媒体人、专栏作家阿枫所说,粤语歌是香港人在音乐领域上的独特方言:“广东话源远流长,是南粤文明的一个特殊象征,而粤语流行歌就更是屹立于华语乐坛中的一种特殊‘方言’,如果拿其他语种的歌曲来比较就会发现,很多方言歌曲民族性、区域性过强,小众性过于明显,流行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最后只能被当作一种局部流行的‘民歌’来看待。但粤语歌则不同,随着香港偶像文化、流行文化在中国内地、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广泛传播,‘粤语’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语’,而粤语歌自然也是一种‘世界歌’……除却粤语,没有什么方言能达到国际语言的高度,而粤语歌在其他国家的盛行,也是港文化、粤时尚向国际输出的一个典型佐证。”

  另一香港乐评人、音乐经纪人萧忆则认为,粤语歌加固着香港人的务实精神和励志品格。“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琅琅上口的粤语歌,实际上反映的大都是都市情爱、个人成长、职场打拼、侠客精神、包容体谅、社会公益等主题,这是香港日常生活的缩影和写照,统统指向‘务实、低调、坚毅、慈善、平等’等关键词,这不正是‘香港精神’的浓缩吗?此外,穿插其中的一些无厘头、搞笑成分,把幽默与正经相融合,把生活和调侃相结合,又以粤语这个独特的地域方言为载体,这种‘混搭’便凑成了粤语歌最别致、最独一无二的辨识性片段。出自不同年代的粤语歌系列,它们所颂唱出的,就是某一时期,时代感特别鲜明的价值观和香港城市人文精神,一首首粤语歌掀开了长久以来覆盖于香港之上的‘经济表皮’,把这座城市久违的人文气色裸露出来。”

  “世界性城市”定位,粤语歌在当代并未过时

  如今,当随身听、M P 4、IP A D等数码设备陆续取代传统的磁带、C D,成为新的播放载体,现代人的听歌选项、渠道和网络已经获得几何级数的拓增,而本土乐坛又屡屡遭受欧美、日韩音乐体系冲击……种种消极信号下,粤语歌的“黄金时代”还能再现吗?而那些已经成为隽永经典、时代韵味浓厚的粤语歌还能延续辉煌吗?粤语歌的未来之路,通向何方?

  进入21世纪,不少乐迷开始对香港乐坛流水化生产的作品、歌手、唱片颇有微词。“现在的粤语歌一点都不好听、旋律单调、歌词粗糙,歌手也毫无唱功可言”是歌迷们最普遍、最典型的抱怨。

  天涯音评会创始人、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审召集人邮差认为,粤语歌曲之所以曾经盛行,和当时香港的人文土壤、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而现在之所以“衰落”,也并不一定是创作水平“退步”所致。“很多人认为香港音乐‘退步’了,事实上粤语歌的原创能力、氛围和唱作团队比过去要强得多。而上世纪所谓粤语歌的‘黄金时期’,事实上很多经典作品都是直接翻唱欧美、日本的,如今,不少香港音乐人坚持‘原创’,但从传播效果、流行程度与受众口味的匹配度等几个层面而言却难言理想,这是为什么?大环境变了所致———当年,粤语歌推广阵容鼎盛,许多顶级唱片公司纷纷在香港进驻,加上T V B这艘娱乐航母为本土助力,香港的娱乐化造星工业、包装水准亦是亚太地区的翘楚,但现在,全球唱片市场整体陷入低迷,卷入其中的香港乐坛自然日子也不好过,粤语歌的影响力萎缩,不能用‘退步’一言以蔽之。”(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那么,粤语歌的未来通向何方?当一首首粤语歌逐渐从“大众音乐”萎缩为“小众音乐”时,它还能作为香港地域文化的标志吗?在邮差看来,因为香港的“世界性城市定位”,粤语歌的未来,其实未必一定是“广东人(香港人)唱的广东歌”,“事实上,粤语歌倒不见得没有市场,因为,现在都还有不少母语并非粤语的歌手推出粤语新歌。曹格、光良、梁静茹、邰正宵……甚至连尚雯婕上张专辑和最新专辑里也各自收录了两首粤语歌。这些‘异地歌手’对粤语歌的青睐,表明粤语歌不仅是一个区域性方言,而是代表着一种都市时尚、自由主义、东西融合的F U SIO N文化,粤语歌为什么不可以去挖掘其中一种内涵去定位,宣扬自己的地域特色呢?其次,就是生活化,贴心、小中见大、贴近市民生活的、有格调的流行曲。事实上,一直以来,香港粤语歌的创作就没有绕开过‘生活’二字,而香港目前的人文环境中,依然包含有平等、博爱、包容这些‘世界性’的因子,世界性、国际性的城市定位依然是它的核心优势所在,因此,未来的香港粤语歌,或许应当借鉴德语歌、英语歌这些‘世界经典’,定位为一种用粤语演唱,反映世界人文、国际热点,传达世界性、普世性价值观的新式歌曲,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深度接轨,并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凝练,形成新的地域性文化”。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监制:夏逸陶池少伟

  总策划:南岛策划 统筹:马凌周吟 王相明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蒯景怡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版权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若您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请及时告知 。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复制网址] 编辑:源源
关于上香港 | 联系上香港 | 投稿报料 | 广告推广 | 友情链接 | 信息反馈 | 本页评价 |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