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打折  购物  手表  iphone  苹果  攻略  DFS  Wifi   特价酒店
分享到:

读懂街坊 就能读懂香港的人情生态

读懂街坊 就能读懂香港的人情生态。从太平山街旧城区看香港对街坊式人情生态的保留。
2012-11-02 3hk香港自由行 南方都市报 阅读: [复制网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文香港 第壹佰叁拾陆期 从太平山街旧城区看香港对街坊式人情生态的保留

  文化艺术

  公共服务

  消费生态

  生活方式

  公民社会(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香港运输署拟斥资2亿元的“磅巷扶手电梯方案”,范围由半山般咸道至太平山街,为了方便半山居民出入及增加中区旅游的吸引力。自去年初民建联建议,到今年初运输署选取磅巷方案,引来众多团体的反对,其中包括由磅巷商户及居民成立的磅巷关注组,以及研究房屋、城市和景观设计等议题的三十会房屋及城市规划研究组等。近一个月来,他们在不同媒体发声,认为“保育并非只保留一栋建筑物或一条石级,而是整个景观;更不应只保留宏伟和有钱人的建筑物,还应保留民间历史和集体回忆”,他们的是忧虑街区变得嘈杂、租金上升,破坏社区宁静、老商户被迫迁走,要求政府搁置工程。

  太平山旧城区是指以太平山街为中心,由鸭巴甸街以西至水坑口,经磅巷上至坚道、般咸道山脚一带。据《街知巷闻:山城拾级趣》中史料介绍,1894年爆发鼠疫后,港英政府迅速引入英国本土的建筑条例,定下楼宇间距、环境卫生和安全标准,太平山区的楼房街道在20世纪初重新发展起来。故此区载有香港华人移民的血泪故事,也是香港建筑史上的转折点。依山而建的太平山旧城区,西环、坚尼地城一带在西港岛线效应下急速变天、新楼盘林立之际,其楼梯步道和街巷格局基本上维持百年前原貌。从必列者士街的尽头往下走十几二十级楼梯,便来到太平山街,两边是五六层高的唐楼,楼上是住宅,地面有印刷铺、废品维修站、旧电器维修回收店,也有整栋唐楼翻修后的画廊、外国潮店;走到观音堂,便该再下几十级楼梯,梯级的尽头便是一个西式服务式住宅,旁边就是磅巷,再往前走,就是济公庙和东华医院。

  父辈三代居住在这个街区的卓芝,还记得当年父辈靠下铺上居为生,没有铺位的人便摆地摊,卖的是水果和芽菜。她在食物安全中心的后院和街坊、表哥玩遥控车,大人们就在屋内窗边边工作边做“遥距离监控”。在她眼里,太平山下的香港人精神,生活靠努力,没有安坐着等运气到。

  城市发展与社区人情生态保留的冲突,正在香港引起对“保育”的重新认识和探讨。

  每一个家庭茶餐厅都是香港最原始人情社会的缩影

  家住半山的卢先生卢太太,一开始在太平山街的尽头开大排档,后来在政府整顿卫生环境的时候搬到现在位于太平山街和磅巷、荷里活道、水坑口街十字交界的位置,开了一间名叫“科记咖啡餐室”的茶餐厅,开业至今已经30余年。

  每天东华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提早订好的汤、从中环赶来吃中午饭的打工仔们最爱的猪扒饭、沙爹牛肉三文治,是老板娘卢太太每天早上7点到11点忙碌的结果。煲汤的材料,是前一天准备好的,如明天卢太要煲海藻汤,今天下班前就要把海藻洗好准备就绪,因为要保证第二天从7点起煲整整4个小时的火候,所以每天卖到12点多、午饭时间还没正式开始便已沽清。卢太的大哥也在店面帮忙,伙计熟客都叫他“舅父”,他说这里的汤他们的伙计也会带回家喝,是为家人煲的汤,所以用料足、是用心煲出来的“住家汤”;每天的食材是卢太去菜市场亲自买回来的,面包是自己切的,因为这样才够“新鲜、松软”,猪扒是一下下捶和腌的,这样才入味有韧劲。

  凡事爱亲力亲为的卢太,已经66岁了,不退休享清福,因为“做习惯了,闲不住”,访问当天因为有菲佣来拿订好的鱼肉而亲自打鱼肉。大儿子阿聪也在店面帮忙,说起家族经营,她说二儿子下个月也要回来帮忙,“外面工作压力大,帮忙自己家里的生意也挺好的。”不传授给伙计或下一代,让自己舒服一点?卢太说很多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她不放心。而勤劳坐不住的卢太,到下午三四点卖完3箱猪扒就开始收拾关门了,生意最多的时候如星期天和公众假期却休息不营业。原来卢太四五点收炉后就去和街坊朋友打麻将,负责收银的卢先生是个老中医,“下了班”接着去看诊,只看街坊熟人朋友,舅父说“他们不缺钱,纯为兴趣。”

  除了卢太的大哥和儿子,其他伙计都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以上的,卢太都是“将心比己”地对待,人工合理,工作时间也比较合适。“熟客走进来,我们伙计都知道他们要什么。”卢太刚说罢,儿子阿聪便向一个走向餐室的先生招呼道:“哎!陈生!食咩啊?”“餐蛋米,大柠乐!”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阿姐搭口道:“一大早就喝柠乐啊!?”阿姐说,这里的街坊,他们的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长大、读书,再到外国读书,一个个地离开父母。这天,听到阿姐关心地问一个正在吃番茄牛肉通粉的街坊:“孩子回来了啊?”和那个阿姨低语几句后又开心地说:“这就好啊!在医院找到工作多好啊!”说着又走到旁边一桌招呼道:“弟弟先走了啊?那你慢慢吃啊!”边说着边清理干净刚空出来的位置,做姐姐的边吃着饭,边应着:“嗯是啊!他要赶去上班了。”接着施施然地继续,一点没在意转眼间阿姐安排坐在她旁边的另一陌生食客。到了下午4点多才坐下来接受采访的阿姐,边整理第二天要卖的猪扒边指着旁边的舅父说:“有什么你问老板吧!”舅父笑着说:“我才不是老板,只是来打工的,你问她,来这里工作十几二十年了;或者问她,都做了二三十年了。”华叔又指指桌子边刚坐下来吃饭的一位大姐。阿姐佯装生气道:“什么啊?我才二十几岁。你问他,他是老板的大哥。”“你二十几岁?你在这里做了二十多年就有!”华叔边扎好第三袋猪扒边说。说着对面济公庙的庙祝过来递给舅父一个红包,舅父拿进去给老板,转眼回来把钱给庙祝。卢太说,因为他们做生意总是需要零钱,济公庙里的香油箱里很多硬币零钱,庙祝就会隔三差五地拿过来帮忙兑换,“省却了去银行换零的麻烦”。

  城市发展改变的是硬件,街坊式人情味仍旧得以保存

  谈到街区这些年的变化,卢太说就是搬过来的外国人多了,但租金的上升对他们影响也不大,因为店面是自己家族的。主要变化就是“楼上有西人住,街上也有外国人开的铺头”,相应的自己的店里也准备了英文菜单,卢太自己也会说几句英文,这时她便边聊边和菲佣用英文沟通:“half m ore?”儿子阿聪会更多英文,还会说一点普通话,所以安排在店面帮忙。大排档时期就是熟客的麦太,每周来科记三次,和卢太是好朋友的她笑说是卢先生叫他过来陪卢太聊天的。问她认识了卢太多久,她说:“我女儿都29岁了,你说呢?”麦太原来住在科记对面的唐楼,近两年膝盖不好了才搬到山下的电梯洋房,她说自己吃过好的就“不能走回头路了”,所以还是会爬上一段山路来科记找卢太和卢太亲做的饭菜。她说现在太平山街上的老铺都是自己的物业,一直翻倍升的租金使很多人熬不住只能结业或者搬走,幸好科记是卢太的家族产业,所以她有脚痛也“做得就做”。

  最爱吃科记的菜扒饭的文文,记得第一次慕名而来的时候,看着贴在墙上的菜单纸一时拿不定主意,招牌猪扒饭送饮料要42港币,菜心猪扒饭有她最爱的菜心,却不附饮品要47大元,这对大热天走完整条荷里活道再拐进太平山街来朝圣猪扒饭的她来说,实在不是个容易的选择。下单的时候,还是厚着脸皮问“舅父”:“请问菜扒饭有带饮料吗?”“没有哎,要另外买。”健康大过天,决定了要猪扒菜饭的文文咽了口水,正期待着菜饭的到来时,老伯拿着一个茶杯和一大壶茶走了过来放到她面前,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开继续招呼别的客人了。她还在思考这是什么一个情况的时候,旁边搭桌子的一个中年女人就朝她说了一句:“好大一阵味啊!”“咦?什么味啊?”文文一时没反应过来,就一边倒茶,一边闻了下淡淡的红茶香,“人情味啊!这么大一股人情味,你没有闻到吗?”她才反应过来,是啊,这个人称“舅父”的大叔人真好!她有点不好意思,仿佛占了什么便宜似的,只是低着头喝那温度刚好的茶。在这个什么都求快的社会,吃饭流行A A制、谁也不欠谁,也仿佛谁与谁都不相干的时代,人情味,好像是存在于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久远词汇,变得有点陌生了。

  香港人喜欢在网上寻找饮食咨询,豆豆便是在网上看到科记有名的猪扒和沙爹牛肉三文治而来。点餐的时候,戴眼镜的“舅父”问:“要不要洋葱?”因为有的人不喜欢洋葱,可以“走洋葱”;吧台后的卢先生问:“面包要烘底(烤一下)吗?”点了杯热鸳鸯,桌子上没有糖,以为肯定水吧加好了再给她,所以豆豆加了句:“走糖少奶(不要糖少放奶)”,帮她点饮品的阿姐很细心地多问了句:“要淡奶还是甜奶”,她要了少炼奶。鸳鸯很快就来了,她说从没喝过那么好喝的热鸳鸯,甜度温度刚刚好,咖啡和茶的融合是别的快餐厅里“咖啡是咖啡的味道,茶还是茶的味道”不可相比的。简单的一份洋葱三文治和热鸳鸯早餐,因为多出来简单的三个问句,成了豆豆迄今为止最完美的早餐。

  由于位于古迹文物径的中心,拿着地图前来问路的游客尤其多,特别是中午最忙碌的时候。有一天便有人拿着几张纸过来问路,阿姐和舅父都走到门外帮忙,“磅巷啊?前面这条又长又斜的楼梯就是磅巷。”舅父和阿姐一个解说一个比划着方向,来人好像要找的地方路线有点复杂,指着纸上的某个地址给阿姐看。她看了眼,说了个店名,旁边一个坐着吃饭的老顾客马上就说:“哦!那一家茶叶店啊,在磅巷上面啊!”说着就和阿姐比划开大致走的方向和位置。问路的人得到具体的方向后满意地离开了。几个老伙计还和熟悉的食客继续聊那家卖特制茶壶茶杯的店的故事。“那个茶杯我小时候上茶楼的时候就用了。”舅父和在收银台后面的老板交流到,“是啊,现在还在卖呀!”老板一边忙着传菜,一边认真地回忆应和道。

  几十年的旧街坊、陌生游客,新老顾客也好,常客也好,对这家名字叫“科记咖啡餐室”的茶餐厅来说,都是一样的,像一家人不分里外热情周到的照顾,没有因为每天中午的繁忙和拥挤而怠慢,尽管此时门外已排起十多个人的长队。在这里无论是来打工的还是亲戚帮忙打点的,都是兄弟姐妹一般亲热地开着玩笑,谈天说地又是一天,四五点卖完猪扒就下班回家。怪不得这里的员工、熟客都是认识了十几二十年以上的,忙碌间话语不多,可只言片语都能听出那股“人情味”。

  只有香港才允许金融大厦、济公庙和艺术廊长在同一条街上

  旅游杂志记者Sieg专门研究过香港的街坊小区,据他观察分析,太平山街是一条很独特的小街,它不及邻近的鸭巴甸街的租金贵,也不如飘着牛腩河粉香的歌赋街那么闻名,也没有湾仔的星街那种古董家具潮店林立的时尚味,更没有大坑那么多有名的食肆。但这里有的是“潮流与庶民混杂,新旧混合的气息,紧贴民生脉搏”。

  太平山街上的观音堂和济公庙,与荷里活道上的文武庙同属东华医院的管辖,香火很是兴旺,“有很多大明星来这 里 拜的!”舅父压低声音说,那个谁谁来过,昨天那个谁谁又来了。对他们来说,明星也不是件稀罕的事情吧,之前无线电视台想借科记餐室来拍电视,可是约了好几次,老板娘都不同意。舅父摊摊手说:“平日中午来吃中饭的人那么多,怎么忙得过来?”在他们心里,街坊的午餐福祉比科记上电视、见明星更重要,无怪乎科记得以那么低调地兴旺了那么多年。

  科记旁边的三扬百货,卖着蝴蝶牌花露香水、美加净头油,狭长的店面尽头老板娘在算账,老板在门口处写着要进货的清单。记者好奇:“怎么现在还有这些?”老板抬头看了一眼,没有说话继续写着,墙上有几张老式的单行簿的纸,抄着几篇古文,其中一篇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怎样的自信与底蕴,才能游走屹立于香港中上环这个代表了东西文化冲撞、城市飞速发展的地界。有市场才有三扬的“零沽”均售,看来念旧的不仅这条街上的老街坊。

  今年5月香港著名填词人周耀辉从荷兰回流香港教书,举办跨时空媒体性别展,便 选 在 了太 平山街的H aji G allery,在《文汇报》的报道中如是比较:“相对于小资情调的荷里活道,太平山街的H aji G allery大有《崖上的波儿》中雨中白色灯塔的兴味。”

  附近地产公司的Jacky介绍,荷里活道往上环方向来到太平山街这边,基本上就是商铺写字楼过渡到住宅单位,主要是居民住宅区,这边混杂了旧式的唐楼,多是三四十的楼龄,也有新式的住宅公寓和配备齐全的服务式公寓,旧街坊很多要不是出国移民了,就是在附近“上楼”(买了电梯洋房)了,很多还是住在这附近。这边交通还是挺方便的,虽然离地铁有点儿远,可是这里的居民都是习惯了上山下山爬楼梯的,走路爬坡都当是锻炼身体了,偶遇熟人还可以一起走一段,聊上几句。

  “中环是香港的心脏地带,上环太平山街这一带的横街窄巷就好像微血管,虽然可统称为中上环,但与喧嚣的中环截然不同。这边的街道全部都有故事,在店舖、建筑、街道和文化等方面,这一区呈现了一种层次,如果一个区的所有东西都是千篇一律,那便没意思。”从事新闻工作逾10年、现任推广本土文化的“文化葫芦”项目主任的吴文正说:“上环的横街窄巷人不多车不多,很有小镇风情,近几年愈来愈多外籍人士迁入此区,工作室、画廊愈开愈多。”尽管新文化涌现,旧文化也没有被人遗弃,海味店、杂货店、文武庙、摩罗街,依然是上环的地道特色。吴文正认为,香港最大特色是很庶民很草根的生活方式,“香港从 来 不highend,金融中心是后期才发展出来的,地道香港特色是很low - end的事,low -end的东西需要空间和宽容的态度保存。近来社会愈来愈不包容,令不少香港地道文化特色被慢慢蚕食。”

  正如《明报》曾报道《独爱老店老人情》中所言,店铺聚集起来成为街道,街道组成社区,老铺的最大特色,除了历史悠久,拥有不同的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留恋其中的老街坊。正如科记熟稔客人的口味喜好,简单的问候、热情的待客、温情的街坊,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最近路政署表示,现正委托顾问公司制定设计草图平衡利弊,若居民反对强烈,不会硬 推 工程 上马。

  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

  监制:夏逸陶 池少伟

  总策划:南岛

  策划统筹:马凌 周吟 王相明(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采写:南都记者 谢宇野 蒯景怡 实习生 张文惠

  图片:资料图片

  游香港之老街风物游

  荷里活道上最大的古董是两家卖大米和甘蔗汁的店

  如果你是王家卫的影迷,肯定会记得《重庆森林》里梁朝伟的住所,在太平山半腰露天电梯旁的一栋中式住宅楼。这里是殖民地时期的第一条街道———荷里活道。虽然叫hollyw ood,但这条街道修建的时候,美国好莱坞还不存在,得名是因为当年街道两旁长满了冬青树(hollyw ood)。

  这条街道算是香港的老城区了,自开埠早期起荷李活道已经是华人聚居地,最初主要都是以草根阶层为主,现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幼年时也曾在荷李活道居住。在没有填海之前这条道路几乎就在海边,后来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不断填海,荷里活道已经算是香港的内陆。这条老街上,不乏年代久远的建筑,在中环部分的旧中区警署,早在1864年就落成,现在也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在与楼梯街交叉处的文武庙,是香港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最初,它是解决华人纷争问题的一个仲裁场所,经常会举行斩鸡头烧黄纸等岭南文化中的一些宣誓仪式。150多年来,它和荷里活道上的很多特色的建筑和店铺一起,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的一个坐标原点。

  游客现在来荷里活道的主要目的,大多是来购买中式古董。沿着山势和旧街,有大大小小百多间古董店,由中环伸展至上环、西环。荷里活道的古董,有从越南缅甸进口的小玩意,有从英美而来的古董首饰,也有附上一段传奇故事的文物,鱼龙混杂。古董的货品来源也一直受到争议,想淘到好东西还是需要一点眼力和运气。

  不过,荷里活道最大的两件古董却是街道东端的两家毗邻而居的古老店铺,分别卖大米和蔗汁。地标之一的“振隆白米”现已结业,但从1984年就在这里的“公利”蔗汁店还屹立不倒,这也是香港港九新界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家蔗汁店了,依然保留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气息。店里最主要的产品是两样,一是鲜榨的原汁原味的竹蔗汁,一是加上茅根、马蹄、胡萝卜等一起熬的竹蔗水,清甜可口。

  逛完古董店,喝一杯10元的竹蔗汁,至此,对于荷里活道的感受才算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夕阳西下时荷里活道一间间老铺写尽了岁月的沧桑,殖民地留下的中西文化碰撞在这里繁衍生长,时间就像那些铺子的古董旧物,会让人们自动开启关于老香港生活的想象。

  交通:

  1.于金钟太古广场外乘26线巴士,往荷李活道下车。

  2.地铁中环站D 1出口右转至戏院里,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环中心方向,再乘半山自动扶梯往荷李活道。

版权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若您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请及时告知 。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复制网址] 编辑:源源
关于上香港 | 联系上香港 | 投稿报料 | 广告推广 | 友情链接 | 信息反馈 | 本页评价 |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