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打折  购物  手表  iphone  苹果  攻略  DFS  Wifi   特价酒店
分享到:

大澳渔村——香港最后的水上人家

香港过去的痕迹在逐渐被岁月抹去,在香港寻找过去的“香港”,亦非易事,如今你还想去寻找一个能看到过去的香港,那么只有一个地方,它就是——大澳。
2012-12-12 3hk香港自由行 新浪博客 阅读: [复制网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记得看到过一张香港老照片,昏暗的霓虹灯,狭窄的街道,密密麻麻的的破旧房屋,生活在香港底层的贫民,许多香港黑帮电影都有过这个香港贫民区的场景,这个地方就是——九龙城寨。随着1993年九龙城寨被完全拆除,摄影者们再也无法拍拍摄到香港繁华都市中的另一个世界了。香港过去的痕迹在逐渐被岁月抹去,在香港寻找过去的“香港”,亦非易事,如今你还想去寻找一个能看到过去的香港,那么只有一个地方,它就是——大澳。

  大澳(Tai O Island)位于香港新界大屿山西部的大澳岛上,这里曾被视为万山群岛的一部份,大澳是岛上最早被开发的渔村,大澳渔村全部都是在水上搭建的“棚屋”,大澳渔村被三条通海的涌分为两地,棚屋区由桥和水上木板走廊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人家。由于大澳渔村依旧保存着过去的风貌,所以现在成为香港现存最著名的渔村景观,2006年12月,香港举办的“香港十大胜景选举”中,大澳名列香港十大胜景的第七名。

 

  由于大澳在香港的最西南,大陆游客去大澳路程十分遥远,往返需要六个小时左右,所以大陆游客去的并不多。去大澳的路途虽远,但是交通却十分方便,从深圳出发,可以坐港铁至东涌站,在东涌公交站转乘11线巴士直接到达大澳;也可以从中环6号渡轮码头乘渡轮往大屿山梅窝,然后乘1线巴士到大澳;如果想游览大屿山,还可以花35港币买到大屿山一天的车票,任意乘坐大屿山所有的线路,也可以到大澳。

 

  尽管路途遥远,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大澳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傍晚的时候,通往香港市区的巴士站总是排起了一里多路的长队,游客的光顾打破了渔村的宁静,不过也正是这些游客给这个偏僻的小渔村带来了活力。

 

  一进入大澳,纵横的水道和水上棚屋的独特景观让人惊叹不已,这里被评为香港十大胜景之后,中外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很多人将大澳称之为香港威尼斯,但大澳并没有威尼斯那样的奢华,而是更为简陋,甚至有一种破败的感觉,无法想象在香港这样的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原生态的人文景观。大澳每一个地方都透着浓郁的渔村气息,是现代都市难得一见的景象,它像九龙城寨一样,记录了香港真实的过去,让历史的痕迹不会被时光抹去,所以才会更具有吸引力。

 

  大澳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的渔村,大澳边上的盐田遗址据说可上溯至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晒盐,不过有史可考的人类部落则只有三个世纪的历史。16世纪,佛朗机人(葡萄牙人)抵达中国南部沿海,曾占领大澳一带兴建补给据点,后在香港屯门海战时被明朝军队击退,当时的大澳据点,被居民称为“番鬼塘”(“番鬼”粤语指洋人)。

 

  因为以船为家的渔民称之为疍民,对于陆地缺乏安全感的疍民来说,搭建水上棚屋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英国人来香港开拓海外殖民地时,大澳被称为疍(dan)家村,国共战争时期,大澳因为与珠海隔海相望,成为从大陆难民、非法移民的首要落脚点,同时,大澳也吸引了香港的其他族群来此生活,包括鹤佬人和客家也逐渐定居于此,现在大澳居民约有2000多人,主要是客家人。与九龙城寨一样,当时的大澳事实上成了香港的一个贫民区。

 


 大澳位于珠江入海口,大屿山有一条水道朝西、北岔开,将大澳岛与大屿山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岛,大澳岛正位处岔口之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澳一直以来都是驻军乡镇。海湾水道是天然的避风港,所以大澳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渔港,据关帝庙内一块1903年碑记,当时的渔船有三类,罟船、网艇及钓艇,渔民所得的海产品销售到外地。

 

  大澳临近万山群岛,附近海域盛产黄花鱼、鰽白、鲛鱼和仓鱼,渔民以大尾艇来作业,并以捕捉黄花和鰽白为主。1950年代初期,是大澳渔业的最鼎盛时期,捕鱼的大尾艇多达300艘,1954年,香港海域的黄花鱼产量从开始下滑,大澳的渔业受到重创,七十年代,珠江附近渔场的资源枯竭,渔民被迫前往南中国海的深海捕鱼。

 

  不过,大澳之所以得以繁荣,除了渔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盐田。大澳历来是官盐的重要产地,一百多年来,都是香港的产盐区,后来由于制盐业逐渐衰败,大澳的大片盐田为了红树林的生长地,现在大澳拥有香港90%的红树林品种,所以,到大澳游览不得不去看看那里的红树林。

 

  进入大澳,永安街步行五分钟,首先会看到一座钢制的桥,桥可以吊起,这就是大澳涌行人桥,也叫做横水桥。桥虽很小,却是一个重要景点,这里不仅可以拍到大澳的两岸棚屋,而且这里也是横水渡的遗址。大澳岛与大屿山是被一条涌分开的,当年这里是一个渡口,叫做横水渡,大澳居民出入都要靠一个大舢板往来运送,无动力的的舢板依靠一条连接两岸的绳索,人工拉绳索维持舢板来往两岸,当年负责渡口舢板都是大澳的女性,过渡还要收费。

 

  1996年9月,大澳涌行人桥建成之后,横水渡便宣告结束了八十六年的历史。虽然我们现在无法体验人拉绳索的横水渡,不过站在桥上,右边的下方就是过去的横水渡老渡口,当年的阶梯依然还在,现在已经成为旅游观光船的小码头。

 

  大澳被三条涌分割为两地,除了大澳涌行人桥之外,还有一座桥——新基桥。新基桥是在1978年建成,也是一座可以开合的木质桥,将大澳两地联系在一起。这座桥建成之前,新基街棚屋和吉庆街棚屋两地居民过到对岸都需要涉水,涨潮的时候,只能付费过渡,交通十分不便。

 

  七十年代中期,大澳居民发起了筹款,自建一座桥联通两地,当时每户居民筹款二百五十港币,有的居民更是捐献上千元。香港渔民互助社副主席张志荣亲自到内地考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张志荣担当了新基桥的“总设计师”,桥的开合部分借鉴了油麻地小轮绳拉跳板的设计。

 

新基桥的“总工程师”其实是当地一位搭棚的师傅,借鉴搭建棚屋的技术,用方木和螺丝钉搭建桥梁。当地居民不分男女老少,有空就去工地义务参加施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建好了这座桥。从此,大澳两岸居民避免了渡河的麻烦。

 

  大澳的棚屋都建在河涌两边,除了桥的连接之外,主要是依靠许许多多的小木板桥和过道相连,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经过不同的过道,才能够走到岸上的街道,走过这些木板过道成为当地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

 

  这些小木桥和过道有长有短,有的是公共的通道,独立于棚屋之外,有的则是只通向一家棚屋,游览的时候,一不小心发现自己进了别人的家门。

 

  行走在棚屋的木道之上,四周全是旧时的棚屋,经过风吹雨打的木头泛着灰色,显示着年代的久远,穿梭在棚屋间的小木桥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彷佛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棚屋,可以说是大澳的标志,以前只是有在照片见过大澳的水上棚屋,现在能够近距离观看这些棚屋,有些异样的感觉。许多的看似腐朽的柱子支撑着水上的棚屋,一切都很破旧、窄小,刚开始觉得到了贫民窟,但是慢慢去体会,才发现它的特殊之处。

 

  每一个棚屋都是许多的深入水中的木桩所支撑,一般都是由杉木、坤甸木(鉄木)、红木等木材为主,两三米高的木柱直插水中,上面铺上一层木板,然后按照棚子的搭建方式,搭建而成。据说搭建的原理也来自于渔船,朝水一边是棚头,有木梯通向水面,可以下到河涌取水、洗衣服,也可以上船。棚尾朝向陆地,可以晾晒海鱼和海带等物,棚尾通过木道与陆地相连。1950年-1960年建成的棚屋多为尖顶设计,1970-1980年的棚屋多为平顶设计。

 

  棚屋朝水边的一面基本上都是带栏杆的阳台,后面才是房屋,水上棚屋大多数都是一层,也有两层的,没见过三层的,也许是因为水中的木桩无法支撑更多的重量有关。此外,海边的棚屋需要经受每年一度的台风吹袭考验,过高势必会受到大风的袭击。

 

 

有些棚屋看起来摇摇欲坠,不过走进去似乎相当稳当,据当地人说,数十年来,大澳没有听说过水上棚屋坍塌或者垮塌的事件,看来搭建棚屋是十分需要技巧的。不过这些棚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因为年久失修,时常发生漏水的事情,外部卫生环境较差等等。

 

  为了了解大澳棚屋的真实情况,深入到了最里面的棚屋区,去到了许多游客极少涉足的棚屋区,在一些热心居民的允许下,进入了他们的棚屋,看到了水上棚屋的真实的一面。

 

  九十年代,大澳的年轻的一代认为大澳缺乏就业机会和没有娱乐设施,纷纷离家到香港市区打工,渔村只有老人留守,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搬迁到现代的都市。现在大澳除了街道上的一些铺面有经商的年轻人之外,大多数的棚屋居住的都是老年人。

 

  现在,大澳的水上棚屋基本上都通了水电,甚至有些还安装了电视和空调,对于棚屋区的居民来说,生活方便了很多,但是棚屋的一切基本上没有变化。

 

  大澳的河涌时常能闻到腥臭味,但大部分的水上棚屋都十分干净清洁,走过许多棚屋,常常看到棚屋的主人在拖地板,即使是在公共的通道上,也看不到垃圾,许多居民还在自己的棚屋凉台边上种满了鲜花,让破旧的棚屋增加许多的色彩。这户居民家的凉台上,还放着一艘渔船的模型,似乎是为了纪念他们渐渐失去的真正的渔民生活。

 

  进过一条长长的通道,几乎可以走到河涌边,从木质通道的边上可以看到,自来水管也接入到了棚屋区,居民们不用再使用海水洗菜、洗衣服等等,卫生条件有了极大地的改善。

 

  这些棚屋都是由通道相连,有些通道甚至穿过一些棚屋的客厅、餐厅或者厨房,走在通道上,棚屋里的情况就能一目了然,所以大部分棚屋基本上没有什么私密性可言,有些棚屋的主人干脆将客厅改成茶座,开放给游客,走累了,可以在这里坐坐,喝点饮料。

 

现在很多木板的棚屋都经过了改造,外面包上了一层铁皮,成了铁皮房,对于抵御台风和火灾来说,要安全很多,不过,有些地方的通道十分窄小,仅容一人通过,如果背着摄影包都无法转身,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别说援救车辆,就是消防器材根本也无法进入。

 

  这户人家窗户的玻璃上还绘制了花的图案,让窄小的旧棚屋显得有点优雅。

 

  也有的棚屋仍旧使用废弃的木柴烧火做饭的,可见生活比较艰辛,据说不少居住在棚屋的老人仅仅依靠香港政府提供的每月2000港币的长者生活津贴维持生活。不过,在这么多的木头房屋和通道上,看起来还是有不少危险。

 

  其实,这里才是真正的原来的棚屋,现在仍然有人居住,看起来可以说是破败不堪了,而我们大多数游客所看到的,都是在2000年大澳的一场大火灾之后经过维修的棚屋。

 

  2000年7月2日,一场大火摧毁了大澳沙仔面90多间棚屋,对于大澳的居民和旅游业来说,无疑都是一场大灾难。尽管港府有关方面致力恢复大澳的旧观,现存的大多是临时营房和破烂的棚屋。

 

  随着渔业和盐业的逐渐衰落,年轻一代的离开,大澳面临着失去支柱产业,不过香港政府正在努力打造大澳的旅游业,慢慢地大澳恢复过去的生机。

 

  作为游客,在观光之前,总会被街道上各种好吃的东西所吸引,往往还没观光,就已经是大包小包的了,在大澳也不例外,许多店铺门口,总是挤满了购物的人群。不过,大澳的本地土特产确实不错,游客们最喜欢在大澳购买一些海鲜产品。

 

大澳的村民单靠捕鱼难以维持生计,于是转而从事海产加工,卖给游客,大澳狭小的街道上基本上都是卖海产品和茶餐厅,每天很早,店主都开门摆出了小摊子,准备迎接大批游客的到来。

 

  大澳传统的咸鱼、虾酱、咸蛋黄和鱼肚远近闻名,即使是香港的市民去大澳旅游,都要要买点大澳的特产,作为手信带回家。

 

  每家店铺的卖的东西大同小异,不过各有特色,有十几块一罐的虾酱,也有几百块一条的鱼干,甚至还有几万块钱一斤的花胶。花胶也是大澳的一大特色产品,花胶和燕窝、鱼翅齐名,被称为“海八珍”之一,大澳就有不少卖的。

 

  内地游客可能对花胶比较陌生,不过香港等南方游客比较喜欢,花胶实际上就是鱼肚,鱼鳔晒干之后易于保存和出售。因为花胶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和胶原蛋白等物质,一直被认为是滋阴补阳、止血补血,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的功效,所以卖得十分昂贵。

 

  不过,对于那些喜欢美食的游客来说,最让人令人兴奋的,还不是这些海货,而是大澳的小吃。在大澳街道上,许许多多的特色小吃,会让你垂涎欲滴。鸡屎藤、茶果、凤凰山天葵茶、香妃卷、山水豆花、油炸小鱼虾。。。

 

  在大澳市集吉庆街的一家店门口,游客排了长龙买吃的,我过去一看,都是我最喜欢的油炸小鱼虾、小螃蟹和鱿鱼,不过,仔细看看,大家买的却不是这些,原来他们家就是有名的做香妃卷的店家,一堆人流着口水,看着老板在门口一步一步地做出地道的大澳美食来。

 

  说起姜汁撞奶,南方的游客可能比较熟悉,但是北方的游客也许从未听说过。姜汁撞奶,是用姜汁和牛奶制作而成的一种甜品,具有去寒行血,暖胃表热,止咳安眠的功效。当姜汁和牛奶一起搅拌之后,会凝固,看起来像豆腐花,吃起来香醇滑爽。再看看这家的招牌,就知道有多少你没吃过的、喝过的吧?

 

 

  这家是路边的小店,主打卖饮料,全都是用本地的食材,自己做的,也不是很贵,十块港币就能买一瓶。我走的很累时候,每到一处,总要买一瓶不同品种的当地饮料喝喝。如果说你啥也不想吃,拍拍这些好吃的东西,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在大澳的一家民间的博物馆,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个红得像柿子一样的东西,当时还想是在哪里拍的,拍的是什么?结果在街上给我拍到了。这就是大澳最有名的咸蛋黄,可以做成美味的咸蛋黄饭,咸蛋黄蒸菜等等。咸蛋黄看起来简单,制作可是非常需要技巧,大澳70多岁的退休渔民郭华喜和妻子萍姨介绍制作方法:1、在鸭蛋尖对下三分之一的位置轻敲碎蛋壳,把生蛋放在手上;2、将生蛋在左右手之间交换,让蛋清流走;3、捏走蛋黄上的半透明固体的脐带;4、蛋黄放在筲箕上撒盐;5、太阳下晒两三天。

 

  如果是中午,带着一家老小去茶餐厅吃饭,还有许多的大澳特有的饭菜美食。例如,虾酱通菜、咸鱼鸡粒饭、姜丝清蒸鱼、虾酱蒸鱼腩香煎墨鱼饼,还有很多。。。

 

  大澳的街道完全是为游客而设置的,所有的店铺都是为了讨游客的喜欢,这家杂货店门口书法,太有中国Style,让许多游客争相拍照。

 

  这家服装店的门口弄得十分小资,让你经过的时候,即使啥都不想买,也想进去看看。

 

  一家工艺品店专门卖贝壳、珊瑚等纪念品,门口挂满了戴帽子的气泡鱼,其实这就是河豚,这种鱼被抓之后,自己吸入空气,会鼓起肚皮装死,它的肚皮像是一个大气泡,于是大家叫它气泡鱼。不过看着这么逼真,像是真的河豚做的,觉得有点凄惨的感觉。

 

  这个渔网不是真的要捕鱼的,而是一家咖啡馆的装饰品,大澳河涌两旁有好几家茶馆、咖啡馆。大澳不是很大,不过要一天走遍每一个角落,还是有点累的,我喜欢在阳光顶头的时候,放下相机,去河涌边的咖啡馆坐坐,看着外面的乘船游览的游客,这也是旅行中最美好的时光。

 

版权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若您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请及时告知 。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复制网址] 编辑:阿霜
关于上香港 | 联系上香港 | 投稿报料 | 广告推广 | 友情链接 | 信息反馈 | 本页评价 |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