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打折  购物  手表  iphone  苹果  攻略  DFS  Wifi   特价酒店
分享到:

乘港铁逛香港--柴湾罗屋“三房二廊一井”

来到港岛线东头的终点站——柴湾,此行不为别的,只为探寻香港年岁最长的古迹村落遗址——罗屋。从柴湾地铁站的B出口出来,按照路牌的指引步行不到五分钟,这套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典型的中型客家村屋,就映入了我的眼睑。之前看过相关介绍,因而大致了解在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约有三百名客家人由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境内)迁至柴湾定居,并建立起罗屋、陆屋、成屋、蓝屋、西村及大坪村等六个村落。客家人称“村”为“屋”,所以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村名多带有屋字,而早期的罗屋村四周被树木包围,附近有数块耕地,村民以种植蔬
2011-06-20 观海听涛的博客 观海听涛的博客 阅读: [复制网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来到港岛线东头的终点站——柴湾,此行不为别的,只为探寻香港年岁最长的古迹村落遗址——罗屋。从柴湾地铁站的B出口出来,按照路牌的指引步行不到五分钟,这套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典型的中型客家村屋,就映入了我的眼睑。之前看过相关介绍,因而大致了解在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约有三百名客家人由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境内)迁至柴湾定居,并建立起罗屋、陆屋、成屋、蓝屋、

西村及大坪村等六个村落。客家人称“村”为“屋”,所以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村名多带有屋字,而早期的罗屋村四周被树木包围,附近有数块耕地,村民以种植蔬果及饲养猪、鸡等家禽为生……如果不是之前有做过功课,我肯定会认为是受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影响,所以在屋的正前方会种有如此茂盛的竹子,而断然不会想到罗屋之所以会在绿树拥围之中只在一侧留出一个进出口,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当初的风貌。

乘港铁逛香港--柴湾罗屋“三房二廊一井”

        走进罗屋,让我想起来了儿时生活过的记忆之中老家小庭院,这罗屋和很多中国传统民居一样,属于典型的“三间两廊”结构,中央的厅堂为一间,与两侧的房间共同组成“三间”,两侧房前侧建有两间房称之为“廊”,大门是整套屋子唯一的进出口,并在门顶建有屋沿,厅堂与大门之间设有天井,因为传统的客家民居为了防盗一般窗户不多,除了位于屋顶的瓦窗和四周细小的墙眼之外,屋内主要依靠天井来采光和空气流通。整座建筑物设计简单工整,风格古朴,平面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明显的中轴线。功能分工亦是非常明确,屋中正厅供奉有祖先的神位,是全屋的核心,一般用于会客及节庆、嫁娶、祝寿及丧葬等家庭大事举行仪式。正厅左右两侧的房间是睡房和工作间,内建有阁楼,阁楼的高度约占整个房高的三分之一,多用于贮物及孩子的睡房。两廊一侧为厨房,一侧为储物间。屋外的空地俗称“晒棚”或“禾坪”,是用来晒谷、晾衣、乘凉和集体宴客之所。

乘港铁逛香港--柴湾罗屋“三房二廊一井”

       柴湾的原居民艰苦经营,开拓荒地,大部分是辛勤的农民,生活简单淳朴,但亦经受过英军、日军的袭扰。上世纪五十年代,柴湾被划为迁置区后,涌入了大量的香港难民和安置人口,柴湾原有村落已相继消失,柴湾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而罗氏后人亦于1960年代末开始迁离罗屋村。鉴于罗屋的历史和民俗价值,1976年港府决定将罗屋修复为民俗馆,1989年被列为法定古迹,1990年正式对旅客开放。(今日之柴湾,罗屋遗迹就在这一片高楼之中。)

乘港铁逛香港--柴湾罗屋“三房二廊一井”

       今日之柴湾,罗屋遗迹就在这一片高楼之中。到香港工作以来,我一直感叹于香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视,比如民俗节庆、中医中医等等,罗屋之行使我的这种感觉愈加强烈。伟人的故居和过往大户人家的庭院是该保护,但似乎承载着典型的民族民风的普通住宅,也该享受这同等待遇吧。

版权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若您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请及时告知 。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复制网址] 编辑:丽
关于上香港 | 联系上香港 | 投稿报料 | 广告推广 | 友情链接 | 信息反馈 | 本页评价 |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