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逐一比拼/“桦加沙”风速胜“山竹”“天鸽”
2025-09-24 12:49:59

“桦加沙”被外界喻为风王,与2017年“天鸽”及2018年“山竹”同属超强台风级别,不少市民忧虑“桦加沙”对本港造成广泛破坏。“桦加沙”移动位置仍有变化,分析“天鸽”“山竹”“桦加沙”的多项数据,逐一比拼。


  昨晚深夜,超强台风“桦加沙”集结在香港东南约190公里,时速约22公里,靠近珠江口至广东西部沿岸一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195公里。


  “天鸽”在2017年8月底吹袭香港,天文台在8月23日上午5时20分发出八号风球,约三小时后发出九号风球,上午9时10分发出十号风球,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185公里,最高阵风风速187公里,若从风速作比较,“桦加沙”比“天鸽”更快。


  “山竹”在2018年9月直扑香港,天文台在9月16日发出八号风球,随后升级为九号及十号风球,八号或以上信号生效时间超过28小时,若只计算十号飓风信号持续长达10小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最长时间,仅次于1999年“约克”的11小时。翻查资料,“山竹”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185公里,与“天鸽”相若,但最高阵风风速256公里,比“桦加沙”更强。


  “山竹”破坏力惊人


  环流方面,天文台形容“山竹”环流广阔、风力强劲、移动迅速,香港长时间位于风暴的右半圆(亦即危险半圆),风暴的风力及移动速度的叠加,令香港当日大部分时间受猛烈风力吹袭,由于“山竹”特别的风力结构,所受风力也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之中最强劲。


  与“天鸽”相比,“山竹”引致的暴雨、风暴潮及巨浪造成的破坏更严重,多处沿岸地区严重水浸。而今次“桦加沙”来袭,截至昨晚10时,渠务署重复巡查及清理全港约240个因淤塞而容易水浸地点,暂未确认水浸个案。纪录显示,“山竹”影响下,鲗鱼涌/北角潮汐测量站录得最高潮位达3.88米,“天鸽”相关纪录亦达3.57米,分别排名该测量站第二及三位,首位则是1962年的台风“温黛”。


  至于台风相关降雨量,“天鸽”和“山竹”相关雨量(以本港600公里范围内及其后72小时累计雨量)分别是108.5及180.7毫米。


阅读(2675) 评论()

评论

资料

关于上香港 | 联系上香港 | 投稿报料 | 广告推广 | 友情链接 | 信息反馈 | 本页评价 |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