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前部署!全港26沿海点设防洪墙 170亿优化雨水排放系统
2025-05-24 10:13:21

港正踏入雨季,预计极端天气将频繁出现,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与渠务署去年分别完成研究,并制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相应措施。根据特区政府发展局昨日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显示,土拓署已选定全港26个沿海地点,兴建防洪牆等“沿岸多层保护措施”,预料2027年完成,涉款约3亿元;渠务署正推展15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预计涉逾170亿元,其中尖沙咀地下蓄洪池料率先于2027年落成,其馀工程会于2030年底前陆续完成。发展局发言人预计,有关工程可应付比2023年特大暴雨多10%雨量,以及“山竹”、“天鸽”级数颱风带来的风暴潮,该局亦已锁定11个到本世纪中期或有较大风险的地点,作“超前部署”陆续改善防洪设施。


据文件显示,土拓署与渠务署分别于去年底完成“海岸管理计划研究”及“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规划研究”。前者分析了气候变化下风暴潮、风浪和海平面上升对本港沿岸地区的影响;后者分析了气候变化下极端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对全港各区的水浸风险。


多个工程2030年底前陆续完成


研究认为“坚守防线”的策略大致仍可管控本世纪末的水浸风险,渠务署已基于研究制定了“综合防洪管理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结合“适应、应变和管理”(ARM)的策略,重点推广“韧性防洪”的概念以增强城市的韧性,提升本港于气候变化下整体的防洪能力。渠务署目前有15个有截流、蓄洪及疏浚工程项目正在施工,预计2030年底前陆续完成,工程总值逾170亿元。


在应变方面,渠务署力推蓝绿排水建设,即在极端降雨情况下利用一些公共空间或休憩设施土地作蓄洪用途,发挥一地多用的好处,同时亦会推广採用新一代不同类型的防水闸/屏障及挡水板。


引入机械人 应急队增逾倍


除了传统的挡水设施,渠务署还引入检测机械人、清淤机械人及排水机械人等创新科技。即时紧急应对队伍方面亦由70队增至180队,同时会善用逾30个遍布全港的渠务设施作为应急运作基地,又会採用人工智能水浸监测系统,确保及时清渠、运送沙包等。


土拓署已检视全港逾1,000公里海岸线并识别出26个高风险地点,海怡半岛及赤柱等16个地区已完成沿岸改善防洪措施,其馀工程预料在2027年或之前完成,包括大澳、元朗西等。该署亦在九龙湾海堤等11个地点作“超前部署”,但未有制定相关工程时间表。


土拓署已更新海港工程设计手册,当中考虑了气候变化在世纪中和世纪末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亦参考了“山竹”与“天鸽”等超强颱风,其研究评估了全港的海岸线,相信透过“坚守防线”的策略,已可大致应对本世纪中和世纪末,中等和很高温室气体排放的水浸风险。


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将于下周二(27日)讨论相关策略与应对措施。


阅读(2693) 评论()

评论

资料

关于上香港 | 联系上香港 | 投稿报料 | 广告推广 | 友情链接 | 信息反馈 | 本页评价 | 付款方式